跳到主要內容區

花蓮百工-李東正

 回花蓮百工

 

 

【什麼都漲,只有車資沒漲】

李東正口述,理新‧哈魯蔚整理

 

阮是憨膽,轉來花蓮發展

我原先是高雄人,在高雄時是吃人頭路,在校園設可口可樂的販賣機。當時還不是瓶裝的可樂,都是用杯子裝的,一杯十元,先投幣再放杯子裝的那種。工作就是開車到校園裡巡販賣機,裝料裝杯子。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,鋁箔包的飲料就出來了,杯子的不方便,生意就越來越差。當時聽說花蓮有在開放採砂石,想說自己有大牌,也有貨車的駕駛執照,不如來花蓮試試看!

 

東砂北運,溪底載砂石

民國81年,我就開始在花蓮載砂石,那時候孟純才國小一年級,我們夫妻倆還讓她先來試讀國小,看她能不能適應。

我的工作比較單純,就是工廠進料,先到溪底載料,然後運到工廠篩選,倒料這樣。後來也有跟人在月眉的礦區合開砂石場,我跟吳慶祥就是這樣認識的,他來幫我開車。當時只要個人的名義去標礦區,在繳稅金就可以了。

大概民國84年起,開始東砂北運、西部禁採的政策,那時候砂石最好做,大家的車斗能多高就裝多高,一趟可以多載好幾噸,那時候要拼經濟,警察也不會抓。但是好景不常,只維持了五、六年。

現在花蓮砂石跟西部比價輸很多,西部運費便宜,因為砂石用船從大陸運來,不像花蓮運費很高,先走公路後,又要送到港口給船載。又因為八八風災,河川土石太多都要疏濬,南部砂石產量很大,一方面大陸那邊也直接抽長江、閩江的河砂,再用船運過來,運費成本都比花蓮便宜很多。

花蓮的砂石,最早是販賣到日本,像是okinawa這些地方,因為質地好,砂石含泥量低、硬度夠,特別是木瓜溪的砂,因為硬度高的砂石蓋房子比較堅固,所以大家都搶著要。以前我也不止載過砂石,也載過瀝青,曾經也有跑過中華紙漿場的車,載木屑、粗鹽、泥炭,這些紙漿場的原料。不過都比較單純,就是從花蓮港把料載回去工廠。

為什麼是開貨車而不是開拖車?是因為我有貨車的駕駛執照,加上砂石礦區大部分都是河床地,貨車跑溪底比較適合,拖車的鋼板太長了,跑溪底會容易斷,耗損消磨也比較大。二十一噸的貨車跑溪底比較靈活啦!

 

河川法、重量法,開一間樓仔厝,跑給警察追

我開的車是屬於十輪二十一噸的大貨車,跟吳慶祥的拖車不一樣。他的是六輪三十五噸的拖車。五年前開始實施重量法,車斗越來越低,以前桶子跟人一樣高,現在只到膝蓋,桶子越低,能載的砂石就越少,一趟跑起來利潤就減少很多。當初買一台貨車,加上車斗配到好也要兩三百萬,吳慶祥的拖車更貴要三四百萬。每個月光車子貸款就要繳七萬多元。

除了重量法影響到砂石車司機,再來就是河川法。原本礦區是可以個人名義申請,但是後來政府就開始規劃礦區,沒有規劃為礦區的地方就不能開採,也不能再增設砂石場。之前礦區跟砂石場都是在附近,現在則是礦區變遠了,路程就增加了,運費的成本就增加啦!可是車資都沒有變,利潤就掉下來了。

加上七年前,台灣按日本的標準來修正重量法,以前車斗原本二十噸的,可以加到五十噸在路上跑,那之後到處都有警察追,大家都笑說:「開一間樓仔厝,跑給警察追」,就是被開紅單啦!

 

物價上漲,只有車資沒漲

紅單多,油價又一直漲,砂石又越載越少,車資都沒有漲,我們又是算趟數,不像紙漿廠是算重量。五年前就做不下去了!

在花蓮,像我們跑車的大部分都是要自己買車,不然就是用租的。工資是算趟數,一天能跑越多趟,就能賺到越多錢。但是現在油貴,載貨量又少,車資又變少,真的是做不下去。以前一個月如果可以跑到15~17萬,扣掉車貸、油費和車子消磨的其他費用,一個月的工資還有三、四萬。到後來,一個月要跑到25萬,扣掉成本後,工資才會到三、四萬。算算看,是要多跑好幾趟呀!

像張通賢他們在港口吃頭路,跟我們開砂石車比他們是比較穩定的,不用買車子,公司會派工作給他們,像我們就要自己找工作,在花蓮也只有中華紙漿廠比較穩定,因為他們也是算給人家雇用的,原料進來就去港口載回工廠,比較穩定。但也不是說,你砂石車開一開不好做,就可以到紙漿廠開車,這都是有固定的,要轉業也不容易。

 

中高齡失業,轉業難

前幾年失業,真的是很痛苦,也是有想過要開7-11的物流車,但是他們只要45歲以下的,車子又要自己買,全新的買下來也是要一、兩百萬。像我超過45歲的他們就不會要。

也有想過要開計程車,但是打聽過後,發現更難做,在花蓮都是直接講價,不是按照跳表的。一方面花蓮人幾乎每家都有車,有些人家甚至還有兩、三部車子的,或者習慣騎機車,就算是要載觀光客也不穩定。

我也去碼頭做過裝卸工人,顧一種機器幫浦,「konpolasa」,我們叫做風車啦!這個機器可以把水泥從貨車打到船上。我的工作就是24小時要顧機器的運轉,定時要加油,只能在車上找時間小睡一下就要醒,因為不能讓機器停下來。

顧一天24小時雖然有4500元,但是沒有勞健保,工作天數又很不固定,常常一個月只有幾天,陸陸續續的,有就做!

後來也曾想說回南部養魚,因為家裡從我爸爸開始養魚,但是現在天氣變來變去,寒流來一下子魚就死光光了,不然就是淹大水。像上次八八風災,立德大學不是淹水,剛好我家的魚池就在附近,如果水災也是賠很慘。以前這邊都是鹽田,幾年前蓋了科學園區,就把當地的水都截走了,如果要養魚就還在挖水路,那要花更多錢。年輕的時候雖然有幫忙爸爸做,但也好幾十年沒有做了,現在要重新學,年紀大了也是很吃力。

 

大車換小車,也是慢慢開

開車就是要慢慢開,大家都以為砂石車開很快,其實我們都不開快車的,因為大車開快,容易磨損,磨損多修理費就多,修一次也要三萬多,不像轎車越快越好。

像大車都是氣壓式的煞車系統,「呷air」,如果有再看過砂石車起步,就會聽到「ㄔㄚ~」的聲音,這就是放氣。氣壓式是不能緊急煞車的,要慢慢踩,如果一下子緊急煞車,煞車會軟掉根本煞不住!所以大家如果走砂石車行經的道路,絕對不要從突然巷子衝出來,因為砂石車就算看到你了,也無法緊急煞車!

大車煞不住的原因除了緊急煞車,再來就是輪框溫度過高,像阿里山常常發生遊覽車的車禍,事故原因都說是機械故障,但其實就是輪框溫度過高,但是遊覽車通常都不會加裝水箱,走山路,煞車踩久了輪框就會過熱,一過熱就煞不住!

我們自己知道要跑長途、載貨又重,輪框會容易過熱,所以砂石車都會加裝水箱,用水來降低輪框溫度。

現在開娃娃車,從大車換到小車,心情變化是不大啦!一年也是一年過,賺多賺少而已。開車,總之就是經驗。

 

 

 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