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得迴響-淑娟
|
重擔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 陳淑娟 過去,我常自豪自己選擇念的研究所都是全國唯一,這種自豪來自我對興趣的執著,不會隨著主流列車或是盲目隨從於潮流,我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未來,不過就在我還沉浸在這種浪漫情懷時,發現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」這個名稱即將不見了,就好像原本在大海中看到浮板,可是轉眼間卻發現這個浮板也是不堪使用的感覺。這次中心成立,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,進來多元所一年多,不曾有過這種大家齊心、共同完成一件事,畢竟很久沒有這樣興奮了。 這次我負責的是行動劇的編寫,過去,我在當小學老師的時候,學校在處理孩子的相關議題時,會透過短劇的方式呈現,大到攸關生命財產的像是SARS、風災地震;小到校狗咬人、怎麼健康吃飯,這些訴求只要是透過戲劇,學生在哄堂大笑之餘,都知道我們在講什麼?要說什麼?這遠比把學生集合起來「動之以情、說之以理」的效果好太多,因為,這種戲劇張力是無庸置疑的。也因此在很多的社會運動中,行動劇有時候是重頭戲,在短短的時間裡,用強烈的語言、激諷的標語及誇張的肢體來達成訴求,而這次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成立也同樣的用這方式。 一開始在寫腳本時,心中想的是自己的兩個孩子,因為舉家搬來花蓮,我從找房子到確定學校,過程也是坎坷離奇,這個過程,更讓我知道花蓮的教育生態,更清楚知道,原來我們這個外地來的新住民沒有到處探聽,竟然讓自己的孩子念「爛學校」,不過我很慶幸讓孩子念這個大家口中的爛學校,因為我的孩子可以跟更多人學習相處,跟更多大人眼中沒希望、沒有競爭力的孩子相處,這種機會要刻意營造還真的不太容易呢?所以,腳本中的人物其實是孩子學校中的幾位同學綜合體,其中的大人也是你我身邊會出現的幾種典型人物的形塑,就這樣,人物的形塑完成之後,就開始撰寫「花蓮人的一天」,我是用孩子的視角來看花蓮的一天,對孩子來說,很多議題都說關係到自己,可是她們從來就不知事情的來龍去脈,只知道大人說了什麼、決定了什麼,他們就必須照著做,沒有反抗的權力,因此花蓮的孩子是如何度過一天,對大人來說一定很難想像。 劇本經過各個演出成員的集思廣義、修改,讓大家真實的看到我們想說的話、想表達的意思,而我也在這次的經驗中,更能確認自己肩上想要扛著的是什麼,也更篤定這樣的重擔是一種甜蜜的負擔,樂此不疲! |
